1、哈利警探的烦恼还不止这些,与前女友复杂的关系、上司的刁难、频繁的噩梦、狂躁的脾气......这些都在困扰、纠缠着它,与整个案件的发展啮合在一起。透过奈斯博精妙的叙述,这些细节要言不烦,其真实性和细致性令读者大呼过瘾。
2、感谢@Danys┇┇蓄须专用赠书
3、HarryHole系列是作家最广为人知的犯罪小说系列,主角Harry是一名挪威警探,聪明过人,我行我素,办案行事从不拘泥传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东野圭吾笔下的名侦探虽然也有些行事古怪,但总的来说都是正派人物,有着典型的日本人的含蓄和内敛。阿加莎笔下的波罗神探给我的印象更近于卡通形象,不太像现实生活的人。而Harry警官则完全不同于这两种形象,他酗酒,却深深懊悔自己酗酒,所以又十分自制,一旦面临压力内心就处于欲望与克己的斗争之中。他也爱女人,与即将和他人结婚的前女友保持暧昧与床第关系,他既是正义的执法者,也为违背道德的刺激感所吸引。而且查起案子脚踏实地,并不是那种安安静静一句话不说却能突然指出真凶的帅气的角色,相比于东野圭吾的加贺警官或神探伽利略,他简直是窝在街角垃圾堆里的烂警察,但却因为Harry身上的颓唐,给了这部小说一种奇怪的魅力——这里面的人物都不是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神,反而人人有在世人看来龌鹾肮脏的一面。
4、在大夏天读这样一本以“雪人”为题材的悬疑小说,虽然有些“降温”的惊悚感觉,但总觉得还是大冬天的晚上看那滋味更不错。
5、一本悬疑推理小说如果能让人沉浸在其中异彩纷呈的推理过程而不是一心急着要去翻开最后的页数去揭晓答案,那么我认为这本书就已经很成功了!
6、“雪人”究竟是谁,这是横贯全书的谜团。一开始甚至警察都嘲笑只有美国才有的连环杀手,到后来却演变成一种全民性的恐怖,犹如癌细胞一般蔓延。无法理解为什么安稳平静的国家,会出现如此骇人听闻的杀人案件。却没有发现,这股暗潮,早已涌动于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约有20%的孩子,并不是被认为的父亲亲生的”,无论是你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都确确实实的存在。
7、“初雪即将降临,届时他将再现。冰雪融化之时,他将带走另一人。你自应问:谁堆了雪人?谁会堆雪人?”当这些文字出现在匿名的纸片上时,哈利警探陷入了一场又一场惊悚的迷局里,在扑朔迷离的情节的步步推进下,哈利警探身边的每个人似乎都值得怀疑,但又无法尽快找到凶手,这让他十分烦闷。
时间:2018-06-30 09:43:03编辑:燕子8、《雪人》读后感(1):每周读书#133犯罪美剧式的紧凑和反转——《雪人》
9、如果说东野圭吾是将凄凉又无望的爱恨与推理相互交织而写出了《白夜行》,那么尤奈斯博是运用极高超的惊悚场景描绘和复杂又抓人的情节将小说叙述得“丰富无比”。
10、…如果你一心要找某个特定的东西,就会错过重要的东西。清空你的脑袋,当你看见的时候,就知道你在找的是什么了。
11、小说从一个多年前的冬天开始,母亲莎拉开车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和男人私会,把儿子留在车上,这是莎拉和那个男人的最后一次私会。在两人行事的过程中男人一脸恐惧地说看见窗外有什么人,就此兴味索然。莎拉到窗边一看不过是一个雪人,回到车上的时候,儿子脸色苍白的说他看到了什么。莎拉感到一股寒意,她发动汽车,儿子被背后颤抖着说:
12、这是一个令人从心底战栗的故事,雪人就在窗外,幽暗无底的两个黑洞,静静地,深深地凝视着你。
13、
14、16.09.20/夜
15、这部《雪人》是奈斯博系列犯罪小说里的一本,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最新作品。初雪的夜晚,小男孩从噩梦中醒来,惊觉妈妈不见踪影,院子里凭空出现一个不知是谁堆起的雪人。他当圣诞礼物送给妈妈的粉色围巾,就围在雪人的脖子上,一排由黑色卵石组成的眼睛和嘴巴在月光下闪烁,雪人凝视着屋子,仿佛在微笑......在小说里每次凶杀案发生时,雪人都会出现在恐怖的现场,让哈利警探倍感迷惑。
16、“雪人”是个手段十分残忍的变态连环杀手,案件的追踪过程与一般的侦探推理小说类似,都是朝着“谁是凶手”这个目标去,不到最后一幕不揭露真相。这种写法的小说,亮点基本在层层反转的设计上,反转的层数越多,程度越大,就越能吸引读者。而我们的挪威作家在这部小说中,把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追查过程长,涉案人员多,犯案次数和犯案程度也在提升,嫌疑人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剧情的转折一次又一次地变换,但总体篇幅却只有400页左右,所以情节非常紧凑,高潮迭起,最后的两波转折非常精彩,虽然有一个埋下的点没有展开(就是一个像扫地僧一样的人物),但是我读完已经觉得十分满足了,作者可能想把那个点留到下一部再写吧。这让我想起JamesScottBell说的:
17、提到雪人,很多人回想起儿时的动画片《雪孩子》,雪人牺牲自己来灭火的故事令无数少年潸然泪下。英国作家雷蒙·布力格写过一个名为《雪人》的故事,美好的记忆、温情的画面、纯真的快乐是它的基调,虽然要面对雪人终将融化的伤感,但大概没有人会把雪人和恐怖、邪恶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北欧犯罪小说天王、挪威著名作家尤·奈斯博笔下,雪人被置换成死亡、罪恶的象征,成为犯罪现场的线索。奈斯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8、媒体从来没有阻碍或帮助我侦破任何一起案件,媒体只对那些想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重要而已。你的上司只关心能不能拿出好成绩,让他们在媒体前有个好形象,再不然就是极力避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而我只是想逮到雪人。
19、对于北欧的印象,多数来源于美丽的风景图片和童话故事,仿佛那里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虽然地处寒冷,但却被无数人憧憬。由于语言的关系,连电影都甚少能接触到,男的帅女的美安全又富裕,这恐怕是多数人仅有的印象。而对于北欧五国中的挪威,更是仅仅停留于国家名字之上,而首都奥斯陆,如果不是《雪人》更是这辈子都不会知晓。
20、要讲好悬疑故事,尤其是要写好犯罪小说,会塑造氛围显然是最重要的,奈斯博在这点上毫不逊色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等前辈。雪人之所以恐怖,在于它在特定环境下吻合了“恐怖谷”理论,这种似人非人的、静止的、玩偶式的东西令不少人恐惧,就像马戏团的小丑也经常出现在恐怖悬疑故事里,这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奈斯博深谙此道,并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每次有人被害,雪人都会出现,而雪人也成为哈利警探追踪案件的线索。比如,在第二部结尾哈利发现冰箱藏尸的时候,设置了一个恐怖的镜头:被害人鼻骨被挖掉,凶手把红萝卜贴在上面,“雪人已然完成”。这种细节的真实、细致只有一流的小说家才会处理,那些平庸的叙述者则容易囫囵吞枣式地将所谓的“恐怖”呈现出来,而不会深究其中门道。
21、我非常赞成Ann的观点,多语言造就了很多灿烂的文化,也造成了我们阅读的盲区。很多语言是小语种(比如挪威语),很多书籍只能先翻译成英文,再从英文翻译成中文。这样崎岖的过程缩小了中国读者的阅读范围,也使很多书籍成为了二手文字,翻译在很多时候成为了连接外国作家和中国读者的唯一桥梁。但感谢很多辛勤的翻译者,是他们的坚持,让很多外国作家的书籍,得以出现在我们的书架上。语言的情形发生了变化,但是整本书的精髓却得以保留。
22、《雪人》的开头,说实话是略显沉闷的。过缓的节奏和过度碎片化的片段,很难让缺少阅读量的读者在捧起书本的同时被深深吸引。好比进入了一个幽暗的隧道,灯光昏暗,沿途景色单调。纵使知道往前继续能够达到终点,但是也可能就在半途放弃了。尤其,对于缺少阅读量的国人而言,作为通俗读物也略显郁结了一些。
23、--------------
24、坦白说,奈斯博最大的成功是创造出哈利·霍勒这个人物。哈利·霍勒在很多时候让我想到美国犯罪小说家迈克尔·康奈利笔下的哈利·博斯。都是警探,同样拥有强横的行事作风,同样喜欢孤身犯险,以孤狼的形态直面罪案。可是,显然奈斯博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毫无怜悯之情,他为读者打造出的,是心魔难除伤痕处处的哈利·霍勒,他几乎无药可医:酗酒、冒犯上司、不遵守规则、情路曲折、身边的亲朋好友几乎非死即伤,心底的伤痛始终无法痊愈,凄惨很可能是唯一用来形容他的词汇。哪怕如此,哈利·霍勒却带着残破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扛住背叛和欺瞒去直面邪恶。确实,哈利·霍勒不完美;但是,这个世界又何尝完美?
25、…..冰雪在一夜间改变了地貌,铺平了所有的地形轮廓,还有薄暮……每样东西的形体都被阴暗和她自己的惊恐所扭曲和改变…..她听见自己发出的刺耳喘息声撕裂了宁静。
26、于自居
27、《雪人》是尤·奈斯博所写的哈利·霍勒系列的第七本小说,此书曾入围都柏林文学奖,也即将被改编成电影在明年登上荧屏。这本书不仅有悬疑的元素,也有颇具性格的主人公哈利的感情故事,作者文字细腻,又时常在背景中渲染着挪威的风土人情,这让女生读起来不会觉得故事太过惊悚,男生读起来又会觉得情节过瘾。整本书的故事发生在人人都觉得安全的奥斯陆,却以很多年前一个被杀害的女人以及现场无端出现的雪人作为开端。在之后的日子里,挪威接连发生了妇女失踪后被肢解的凶案,作为一个爱好挑战的警探,哈利·霍勒负责调查这宗案件,他和新到任的卡翠娜一同调查此案,发现每当一个妇女遇害,都会有一个雪人出现在现场,他发誓一定要让真相水落石出。随着案情的深入,在他的周围,每一个人都有着越来越多的疑点,不仅是同事,旧恋人,朋友的朋友,看似正义的医生,哪一个都可能是那个隐藏在暗处的真正的凶手……
28、我摘录几则:
29、《雪人》的故事发生在挪威地区。一封署名“雪人”的匿名信,一系列离奇的女性失踪案,一桩桩血腥残暴的凶杀案,开启了警探哈利·霍勒的新探案。我们在故事中看到,哈利·霍勒身为挪威第一个成功追捕连环杀手的警探,不为上司所重视,女朋友也离开了他,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与漠然。尽管如此,他还是顶着重压力排众议,通过缜密的思考和强横的行动力将挪威历年的失踪案串联起来,处处碰壁依旧不改初心,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不懈地追缉凶手。然而,真相却却比案件本身更加惊心动魄。
30、>好的开头可以让读者看完这本书,而好的结尾能让读者买下一本书。
31、《雪人》读后感(3):圣洁与罪愆
32、虽然在大多数时候,犯罪小说存在着套路化创作的弊病,面貌雷同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对我而言,奈斯博及其作品则意味着新鲜。在他之前,北欧犯罪小说界曾经拥有马伊·舍瓦尔、佩尔·瓦勒、亨宁·曼凯尔、斯蒂格·拉森诸多大师级作家,奈斯博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同样是探索邪恶本质的犯罪小说作品,奈斯博不同于前辈作家的严肃与愤怒、不沉浸于政治与新闻的故纸堆,而是在历史与当下的现实中往返穿梭,寻找着不为人知却真实存在的黑暗面。值得肯定的是,奈斯博作品中并不缺乏繁复的构思和布局,拥有冷硬到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充满现实感的社会议题与极尽暴力美学的杀戮场面;以及,触动人心的情感元素与道德批判、与时俱进的快节奏与出众的写作技巧,保持着令人赞叹地原创力量。
33、《雪人》在国内分为“犯罪小说”,其实在英文书分类里面还是属于Thriller,即惊险/恐怖小说,有部分情节读来还是有些寒意。书名“雪人”连环杀人案件的凶手的代号,因为凶手寄了一封信给Harry:
34、《蝙蝠》(TheBat)是哈利(HarryHole)系列的第一部,本周我们介绍尤·奈斯博(JoNesbø)于2007出版的,哈利系列的第七部——《雪人》(Snømannen)。
35、奈斯博塑造氛围的另一个方法是大量的性爱叙述。小说开篇就是一场激情的性爱描写,这样的叙述在书中频频出现,这或许和这些北欧作家的率性脾气和奔腾的情欲书写惯性有关,但也是出于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每当哈利警探侦查陷入困局的时候,情欲的迸发或许是他纾解难题、寻求思路的一个转换时刻,这就让奈斯博的书写得以不跌入赘余的深渊。另一方面,奈斯博的也采用了一些比较常规的叙述技法,比如首尾呼应、层层推进等。小说开篇写大雪纷落而下,在一片茫茫雪景中开始了恐怖的故事,而小说也在飘扬的雪花力落下帷幕,正如作家詹姆斯·艾尔罗伊所说,它“如雪一般深不可测,如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一般明亮而抽象,带来了高度冲突和独特的文学体验”。
36、但是如果能够忍受过前四分之一,故事突然改变了画风,情节的推进明显加快,而初看分散的片段也慢慢理清了脉络,组合在了一起。渐渐地,拼凑出了故事大致的样貌,这时就如着了魔一般,被深深的吸引和牵动。隧道仿佛开阔了许多,也明亮了起来,沿途映入眼帘的繁杂的物品和对终点的渴望,一路推进行者继续向前探索未知。
37、抛开很多确实多余的片段描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东野圭吾厉害一些,东野圭吾书里面插入的片段更加让读者觉得在紧张的推理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起码不会让读者觉得好啰嗦,这也是东野圭吾的书能被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这本书是近些年少见的绝对配得上腰封的介绍的书。
38、小说的转场非常独特,颇有优秀美剧的风范,每个章节的结尾多用长镜头或者特写,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这点还算普通,神奇的是在同一章甚至同一小节内的转场,居然跟电影镜头直接切换一样,毫无预警地就在下一个段落换了人物,换了场景,换了上下文。一开始读起来非常不适应,电影是视觉作品,换个场景换个人物也就是切个画面的事情,一般来说如果上个镜头在家里A和B在对话,下个镜头切换到餐厅,人物是C和D,那么应该会预留个一两秒的镜头描述一下餐厅的环境和人物的状态,然后再让人物开始说话,正式进入这一幕。但是作家非常任性地,毫无准备地,就直接让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物开始了一段完全不同故事的对话……
39、整本书读下来感觉非常舒服,悬念一直保留到最后,Harry查案的启动和收尾都写的不错,最后揭露真相的时候还能呼应开头,把作为引子的那个多年前的恐怖故事补完,非常不错。再加上挪威这个地处北欧的国家,作者的写作风格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颇有异国风情,书中提到许多挪威的本土风情,甚至还能偶尔写出像村上春树那样的哲思段落,给这部本来就不错的悬疑小说加了不少分。对于这部小说,我个人觉得应该给出五星推荐。
40、…….黑暗立刻如棉被般裹住了他。….邪恶没有实体,它不能占据你;正好相反,邪恶是一种不存在,是善的不存在。
41、文/杨熹文
42、原文链接:
43、一开篇雪人就出现了,如果有点重口味感觉的读者应该会像我一样推测:凶手无非就是把尸体弄成雪人的样子吓到了路过的人。后面的确印证了一些,但是很显然作者更高明,全书中出现的雪人不过是一个“载体”,雪人推动的情节发展和渲染出的诡异气氛才是故事的深刻点。它能让对堆雪人习以为常的小孩子看到深夜灯光下直视他的雪人落荒而逃,也能把卡翠娜这样一个剽悍敏捷的女警吓得脸色发白、眼神呆滞住。
44、《雪人》读后感(6):【雨枫试读】雪人在窗外【月饼051】
45、但是,雪人凝视着我。
46、圣洁与罪愆——读尤·奈斯博《雪人》
47、不得不说哈利霍勒这个形象让很多人圈粉了。英勇果敢,最重要的是接地气!酗酒成瘾,酒鬼形象,随口也是几句脏话,但是英雄的迷人之人不在于上到处事下到为人都无可挑剔,而在于他能在关键时刻冲出普通人的表面而做出少有人能做到的事,正如哈利。危机时刻那个中年老大叔的形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内心怀着人性和关怀的果敢勇士,面对卡翠娜手中对嫌疑人即将爆发的枪声,在没有彻底弄清嫌疑人是否是凶手的情况下,哈利竟然用身体挡住卡翠娜的枪口。
48、还有哈利的精彩言语:(点赞!)
49、微信公众号:枫言枫语·每周读书(MapleJustin)
50、>初雪即将降临,届时他将再现。冰雪融化之时,他将带走另一人。你应自问:“谁堆了雪人?谁会堆雪人?谁生下了睦里?因为雪人并不知道。”
51、对文学和人生,其实都该有如此的接纳。感谢尤·奈斯博的《雪人》,让我在文学的世界里,又多看到一条风情迥异的路。
52、我想,是时候向国内读者介绍尤·奈斯博了。这位来自挪威的“怪杰”是该国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也是凭一己之力杀入欧美主流阅读圈的犯罪小说家。自成名至今,每一本书都不出意外地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其作品拿遍包括“瑞佛顿奖”与“玻璃钥匙奖”在内的所有北欧犯罪小说大奖,还获得权威的英国匕首奖和美国爱伦坡奖的提名。之所以称他为“怪杰”,是指他不走寻常路的创作经历。奈斯博曾经玩过乐队,就职金融行业,去澳大利亚休假期间写出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部《蝙蝠》,结果一鸣惊人,正式开始职业作家的生涯。新近在国内出版的《雪人》正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其中的一部。
53、我很久不看悬疑,总觉得自己骨子里的热血时代已过去。大学时代创造了一日看四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记录,也沉浸在丹·布朗的惊悚里,对于西方悬疑电影更是仿若着了魔,《搏击俱乐部》《十二宫》《穆赫兰道》《记忆碎片》……这些电影情节聪明,结尾出人意料,有时候仁慈地抛出一点可以被轻易拆开的包袱,让你觉得自己也带点侦探的潜质,一时间热血沸腾。工作后读詹姆斯·派特森,多是拿来练英文,如今想想,距离自己放下上一本悬疑书,已经过去几年了,若不是因为这本偶然间读到的《雪人》,我还以为自己的探险精神终于随着年龄而淡去。
54、随着案情的深入,翻脸无情的长官、追名逐利的杂志老板、阿谀奉承的无良医生、怀有私心的同僚、冷酷无情的凶手在并非按部就班展开的故事中陆续粉墨登场,局面自然更加复杂。小说保持了奈斯博作品多线并行的风格,在充满悬念和压力的状态下延伸。于是乎,事件从失踪案发展到谋杀案,再从谋杀案延伸到挪威社会的现实面,每一个阶段都让人无法喘息。奈斯博探讨了人性扭曲之后展现出的邪恶与疯狂、挪威社会无法明言却切实存在的陋习,以及警政界永恒的黑暗面。因此,《雪人》是标准的犯罪小说,但不仅仅是犯罪小说,每一位认真阅读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品味到真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纯正能量。
55、《雪人》是挪威推理作家尤·奈斯博的作品,也是我所读的第一部挪威作家的作品。我对所有异国文字都有发掘的欲望,这次一定要感谢朋友的热心推荐。对于作家尤·奈斯博,读起他的经历,觉得他大概是那种很有天分的人。他如今被称为是“北欧犯罪小说天王”,也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可是他早年曾是挪威知名的摇滚巨星,也兼顾在金融业做一份职业,工作能力惊人到被挪威最大的证券公司高薪挖走。可在后来事业和爱好相撞的时候,他最终决定去澳洲休假,并在那一段时间里,写下了令自己名声大噪的“哈利·霍顿警探”系列的第一部《蝙蝠人》。
56、《雪人》读后感(4):哈利霍勒——《心理罪》中邰伟的性格,方木的智商。
57、这也许是Kindle中文译版的问题,GoogleBooks的TheSnowman显示英文版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多一个空行,让读者有思想准备。但是即便是中文Kindle版这样的排法,我读了几章之后也还是慢慢适应了,只是每次切换心里都有点别扭。
58、>“我们都得死。”
59、《雪人》读后感(2):新的英雄
60、我总在想,放弃写书评
61、总是写不好
62、阴森惊悚的画面,新颖的雪人题材,复杂缠绕却深刻的人物关系,特色突出的人物形象,再加上背靠冰岛挪威这样一个极佳的背景。如果拍成电影,相信会是一场视听盛宴!
63、有人说故事刚开始不久,就猜到了凶手是谁。不得不承认,这并不是非常难以猜测。但是除了凶手(Who)之外,动机(Why)和手法(How)也是故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犯罪小说,或者说疑似冷硬派的犯罪小说,故事的进行由人物的行动带动,凶手的手法并非必须。但是犯下连续杀人(失踪)案件,并且每次都堆放一个雪人作为标记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是什么?不断地刺激着读者的神经和那份对于谜底的渴求。
64、有一些书,阅读前一定要静心选择一个整块的时间留给它们,绝不能拿好几个时间缝隙凑出来去搪塞。这些书烧脑,故事紧凑,环环紧扣,文字中有你了解不多的领域,也有让你沉思许久的内容。我抱着这样虔诚的心态,把《雪人》从清晨读到深夜,明明这里还尚存初秋的温度,我却从文字中感受着肃杀的寒冷。
65、几个月前看TED的一期演讲,AnnMorgan分享了自己一年之内如何读完来自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一本书。最初触动她展开这个计划的,是她看到自己书架上英美作家作品所占据的绝对篇幅,这令她发觉自己一直以来的阅读盲区,世界上一定还有别的国家的作者,写出了她完全不知道的世界。她为此做了一个初步的计算,发现除去每周五天的工作量,每一周需要读四本书才可以完成这个计划。即便这个计划开展起来非常困难,甚至调动了世界各地的读者,邮寄给Ann各自国家的书籍,但Ann最终还是在一年之内把所读过的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书放到了自己的书架上,在演讲最后Ann说“Ihopemanymorepeoplewilljoinme.Ifweallreadmorewidely,there’dbemoreincentiveforpublisherstotranslatemorebooks,andwewouldallbericherforthat.”
66、看过AnnMorgan的演讲,我也开始搜集着各国作家的作品,英国作家,美国作家,新西兰作家,澳洲作家……今年读了土耳其作家爱诗乐·沛克的作品《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这周又读完了挪威作家尤·奈斯博的书。我是个写励志书的作者,但也要摸着良心说话,多去读经典以及异国的著作,而不是去看ABCD的故事,这些带着深度和广度的文字,会带给你很多励志书所不具备的永恒的力量。
67、你从书中可以印证出你对挪威的初步感知:万岛之国、冰雪天地、人口密度不大,但奇怪的是挪威这样一个全球公认的宜居城市的人们,在尤奈斯博笔下却有着这样的凄惨人性——最后的凶手。哈利侦探的破案过程着实不容易,但凶手犯下一系列凶杀案的真相很简单,简单到让很多看惯了中国都市电视剧的人觉得还是老套的狗血,简单到400多页的精彩描绘后迎来这样一个结局,除了唏嘘之外,如果你回过头去看,你反而更加惊叹作者的写作功力!
68、如果要在欧洲犯罪小说家的行列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大概只能是凭借六块美金闯天下的英国犯罪小说家李查德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极为相似,彼此都是非科班出身、都是在事业的瓶颈期拿起纸笔、都是以出道作获得好评与关注、都是创作集冷硬与惊悚一体的新型犯罪小说。对于读者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奈斯博与李查德同样创作出犯罪小说世界里令人难忘的硬汉,李查德笔下的浪子神探李奇,奈斯博则创作出北欧硬汉哈利·霍勒。美国犯罪小说家迈克尔·康纳利曾说过“奈斯博是我最喜欢的惊悚作家,哈利·霍勒是我新的英雄。确实,如果对前半句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在阅读过《雪人》之后,我坦然承认,哈利·霍勒也是我新的英雄,我期待他再度去力挽狂澜!
69、挪威有一个叫DiDerre的乐队,从94年发行第一张专辑至今仍在活动,截至2014年3月,卖出的唱片超过300万张。他们唱的都是挪威语,我完全听不懂,令我颇感兴趣的是这个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JoNesbø。1997年,这个会唱歌写歌的乐队主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TheBat(Flaggermusmannen),从此在乐队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如今他已出版超过20本书,作品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是挪威著名的畅销小说家,称他人生赢家真是名副其实。
70、《雪人》读后感(5):熹文乐荐——荐书《雪人》by尤·奈斯博
71、…..但地貌似乎着了魔,岩石变成了动物的头,从地面生长出来;树丛变成了手指,抓骚他的双腿;矮桦树变成了巫婆,弓背大笑,替他指路….
72、想起汪曾祺老先生在《故乡的味道》中表达自己对于不同地域食物的包容,他笑说自己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人。他也透过不同地域的食物巧妙地说道,“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别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岂有此理。”“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