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句子网 > 好句子

禅静思语的经典语录(整理61句)

禅静思语的经典语录1

1、【佛心禅语】 问:“佛是人依着佛法修成的,但是最先佛是从哪儿来的呢?”答:“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迷为众,心觉为佛。有闻教义佛法而起觉者,此类名日声闻;有见飞花落叶而悟道者,此类名日独觉。君问最先,当指佛法以前,既有独觉之事,是悟道亦有不赖声教者矣。”——李炳南居士

2、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太爱自己,珍宠得过分,舍不得善加利用;太轻视自己,轻视得近乎折磨,以为身既是“不净物”又何必重视,因而忽略了身是“载道器”。其实,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佛道也将不远。

3、【佛心禅语】 一个人不要只追求活得潇洒自在和健康长寿,更应该关注对社会的贡献,给别人带来益处,这样,才堪称不白活一回。逃避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命就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4、【佛心禅语】 知足是控制感官疯狂倾向的唯一办法,我们不应做我们感官的奴隶;相反我们必须做感官的主人。到那时候,我们就能了解生活的真正目的非常简单:寻求永恒的幸福。——《法露缘》杂志

5、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混乱,如畜生趣。《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3经

6、如是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生死,反于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

7、被一些不相干却必须完成的事情绑架,你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时光大片大片溜走。这些时光完全应该属于另外一些想做而没有完成的事情,那些真正属于你的事情。为了生命运转必须的成本,不得不大把地付出时光,剩下的时光甚至不够发一发呆的长度。生命与生俱来的缺陷,常常就这样使心灵变得荒芜。

8、别人在想些什么,具有“他心通”的人真的都知道吗?师言:“只要我们能抱着坦诚的心意,体谅他人,事事为他人设想,那么他人对我们就没有任何隐瞒。如此,我们怎会不了解他人的心思呢?”

9、【生活哲理】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才能了人间债,尽了做人的道。度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就是佛。

10、多积阴功天保佑。《菜根谭》有句名言“善根暗长,恶损潜消”,做善事的人也许眼前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而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基于种善因结善果的“因果律”,多积阴功(做善事)天(自然)保佑。

11、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127经

12、【佛心禅语】 什么是真幸福?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耕云先生

13、【佛心禅语】 生活如此美好,睿智的人从来不会慨叹。我们随着快速流逝的生命朝前奔跑,从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担心衰老。没有时间老,每一秒钟都可能创造一个奇迹,每一天都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不必伤春悲秋,把握佳时间,就能把握住生命。

14、究竟解脱之决心是否坚固,就在于立志者对于烦恼魔路是否有深切之警 醒。生命之本质既非烦恼亦非享乐,对逆顺之境的执着,将成为我们究 竟解脱的束缚,于境上无着,信心方可称为恒如。

15、三宝加持的阳光下成长的我,由于获得恩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坚定地认知心中本来具足爱心的明灯和智慧的光明,再也不怕生命的夜路,也不畏轮回的黑暗。

16、休假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多陪伴家人共同参与有益身心的信仰活动,培养全家共同的休闲乐趣,如读书、下棋、运动。有事外出,要向家人说明去处及告知回家时间,以免家人挂心。

17、【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如果以争斗去制止争斗,终归是制止不了的。只有忍耐才能止息怒气,这个方法是值得重视的。

禅静思语的经典语录2

1、【交友四原则】 我们应和聪明人交朋友,不要和狡猾人交朋友;应和老实人交朋友, 不要和愚蠢人交朋友。聪明之人送你智慧,狡猾之人给你陷阱,老实人使 你放心,愚蠢人使你担心。

2、为什么一定要你死我活,同类相残?为什么不可以和平相处,彼此兼容?承认阴阳相克,也必须承认阴阳互生。相克相生,此消彼长,自有内在规律可循,不一定非要刀光剑影。月落日生,春去秋来,运筹于天地股掌;星汉移位,穹窿变幻,完全凭宇宙功夫。

3、人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内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因缘组成的,我们要体验更深刻的生命,发现内在的灵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

4、【佛心禅语】 修行,就是修身、口、意。通过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实践,让自己的身、口、意与诸佛的身、口、意逐渐相融合,最终达到自己和诸佛全然地合二为一,乃至超越一体和异体等二元对立的境界,并任运圆满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

5、其实,平庸者和成功者之间的差距不在别处,就在于“心动”与“行 动”。你是否有“心动”的想法,你是否“行动”了,你是否将心动的想法 付诸行动了?这将是你梦想能否成真、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敢于梦 想,勇于梦想,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追梦的人。

6、心中光明还是黑暗,非眼所知,唯心能知。心的光明才是真正的光明。外面的光再大,内心黑暗,整个世界便黑暗。即使外面烈日炎暑,心若是冷的,整个世界就都陷入西伯利亚寒流。脚前有路,心中无路,必定还是绝路人。

7、心静无我即为禅。也深刻也简单。禅,悟到是一种慧根。茶,喝到是一种福分。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与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与雅的综合,完整的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净彗与尚。

8、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一切言语道断……,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维摩经》卷下

9、枯有枯的道理,荣有荣的理由,本无好坏之分,好与不好只是个人根据主观感受作出的评判而已。事无好坏,唯人拣择,就像身在红尘中的我们,每一天的起卧作息皆顺其自然,饥来张口困来眠,看似平常,却正是无限风光!

10、春节即将结束,大家欢聚的情形仿佛昨夜一梦,转瞬即逝。开心被留在回忆里,美食只能成为回味,五彩烟花也只曾是天空的一瞬而已。除了业力,没有什么能跟随我们到永远。孝敬父母,关爱生命,怀有善念地度过春节,还是烦恼多多,大鱼大肉,自私自利地享受假日,都将会产生不同的善恶果报。

11、佛法是救世的良药——因为世间的众生,常处于病与贫的状态中。无论天然灾害或人为祸乱,都是因为不调和而引起的病态;既然产生病态,即需治世的良药,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药。

12、【佛心禅语】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 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13、生活中,当你春风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笑容便会增多;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留一点空白,这是人生的真理;留一点空白,这是生活的智慧。

14、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缘起一耳。(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15、应机说法,普利人天;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个人内心拥有爱的宝藏,才是取之不尽的财富,一个人心量有多大,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大。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众生的存在,尊重与包容众生,并且肯为众生服务,协助众生离苦得乐。 人格信誉是自身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16、心挂两头,事情做不好,懒也懒不够,一头都顾不上。正确的做法是:做事就认真去做,懒散就尽情去懒,不要纠结在两者之间。

17、【佛心禅语】 问:“慈悲与爱顾相似而实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愿闻其说!”答:“慈悲是理智作用,爱顾是情感作用,爱有分别,慈尚平等。”——李炳南居士

禅静思语的经典语录3

1、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即常可自在,心正,则邪不侵。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时时保持心中的正念,任何时间、任何方向与地理都是吉祥的。

2、【经典佛语】 凡事都像云在蓝天上,水在瓶子里一样,应该是各得其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相对的位置,就像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认识到这一点,对人对事顺其自然,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3、人的情绪就像一条流淌的河,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这条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风平浪静时,心灵如春风吹拂,人生充满希望,如在天堂;惊涛骇浪时,人生则是天昏地暗,如在地狱。而天堂和地狱,仅在一念之间。

4、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梵网经》卷下

5、枣树挂果了,枣农喜出望外,接着又开始蹙眉:这枣树怎么在不该掉叶子的时候老掉叶子呢?于是合作社赶紧请来专家把脉。专家在枣园现场的一番解惑,又令枣农转忧为喜。枣农们因此感慨:要是身边就有这样的农民专家多好!农村很需要专家型农民。可他们的后代要么跳出了农门,要么务工进了城。

6、贵在坚持,成在坚持,难在坚持。一颗勤奋不息的心,能够收获累累果实;一颗奋发向上的心,能够登上成功的峰巅,看到美好的风光;一颗坚持的心,能够超越梦想。

7、心不迷不坠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心心不住,念念相续,……岂待百年气泯然后为生死者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8、【佛心禅语】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莫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9、【佛学小故事】佛说,生是死的一开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一开始生命的倒计时;人活在当下,要惜秒如金,生命就在呼与吸之间,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过去;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

10、从宁静中安顿身心,芸芸众生,忙碌、盲目、茫然;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11、【佛心禅语】 王阳明曾说:“防山中之贼易,防心中之贼难。”看待事物要站在人本的立场、客观的立场,以一颗公正的明心,不刻意揣测,也不认死理,较真儿。真理也要灵活运用。

12、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宋)灵源清禅师《笔帖》(《禅林宝训》)

静思语禅语便签1

13、坐禅只是一种进入禅定的途径,假使只为坐禅而坐禅,即使枯坐成骨,心不曾抵达禅的深处,成佛的愿望也不过是空梦一场。

14、【佛心禅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当一个人摒弃自私的行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帮助了自己。因为在这个崇尚合作的世界中,没有一个人能担当全部,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往往就维系在与别人互助的基础之上。

15、【宝藏的琢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宝藏,与佛陀无异。是佛陀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了狠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物;而凡夫的矿山虽已开挣,却尚未加以琢磨。

16、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只能从内在的满足开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056

17、【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禅静思语的经典语录4

1、【佛心禅语】 下决心立下志向做一件事情,事.情终究能够做成功;不刻意地去追求名誉,名誉反而不会舍弃你。这就像滴水穿石的道理一样,天长日久,石头自然会被水滴穿;又好比麝的身体藏着香,就是用瓦罐把它盖起来,香气也会越发明显。这不是外在的形势造成的,而是事物的道理本来就是如此。

2、【佛心禅语】 入迷称作失,人悟称作得。得失在于人。真正了悟了人生道理,即便在喧嚣红尘中,心也能逍遥于山谷,放旷于城镇,精神则是超脱的。

3、【禅心】人生的十字路口,总有难以抉择的方向。恰当的审时度势,才会避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别人的经验是最好的师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解决难题,总能够在细细思索中寻觅到最适合自己的懈决之道。

4、【清雅基地】、【佛心禅语】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大悲无泪,大悟无言。缘来要惜,缘尽就放,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5、绚烂之后才有平淡,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的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6、我们很少人有勇气独树一帜,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假如周围环境与我们个性格格不入,我们会变得神经质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迷惑,会不喜欢我们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现在外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

7、人的生命本来微不足道,但是有一样东西却重于泰山,那就是——慧命。它可以不断延续,发挥良能,让后世的人循着这个脚步不断前进。

8、【佛心禅语】 有人说,世间最难的,是做好自己。无论人有多么大的才能,多么高远的目标,多么开阔的格局,如果没有做好自己,一切都将是空谈。做好自己,要求我们做对自己,不必与别人攀比,更无须羡慕他人,看清自己具备什么,擅长什么,才是首要之事。

9、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心不离境,是智慧的作用,心不随境,是禅定的工夫。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踹,都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

10、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华严经》卷十七,初发心功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