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人际交往中,偏执于“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毫无意义,关系的疏离,感情的疏淡,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为了无意义的偏执而蒙受损失,显然并不明智。
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懂得给心灵留白,方能在纷杂繁琐的世界,淡看得失,宠辱不惊,去意无留;懂得给感情留白,方能持久生香,留有余地,相互欣赏,拥有默契;懂得给生活留白,揽一份诗意,留一份淡定,多一份睿智,生命方能如诗如画。
4、【佛心禅语】 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证严法师
5、于他无害心,瞋亦不缠结,怀恨不经久,于瞋以不住。虽复瞋恚盛,不发于粗言,不求彼阙节,扬人之虚短。常当自防护,以义内省察,不怒亦不害,常与贤圣俱。《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7经
6、应勤修愍破戒者,谓以大慈悲,拔济犯罪,安置菩萨净戒中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7、真正的大彻大悟是一切皆空。人若悟得自性,任自性做主,天地将顿时开阔,“菩提本无树”正是将束缚自性的一切外在形式去除,只留下了本性自由徜徉。
8、自信不是自大,自信也不是自恋,自信实际上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大学问。
9、一切众生是如来藏,普贤菩萨体性遍故。《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10、最难的修行,不是在深山独处,与人世隔绝;不是在禅坐中,掉入某个境界。最难的修行,是在关系里。想在关系里与谐相处,就必须打开自己的心,才能同时看见别人的心;满足自己的心,才能同时满足别人的心。
11、生死是众生必须面对的一个话头,临命终时手忙脚乱,心念生灭灭生中 留恋.期待.执着,都是不明生死。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不要分析解释, 此举只会成为心中之块垒,只是看这句话头,虽有千般答案都与你无关, 待到答案也无时,猛然一跃,原来生死与己本不相干。
12、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13、【佛心禅语】 人生要接受很多的教训才能学到
1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做人要有宽容之心,要有度量,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
15、正信的佛教徒,应该知道拜佛的道理,也要知道拜忏的意义。拜佛的意义是迈向信仰的目标,拜忏即是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真至诚地反省忏悔。
16、报应真的会发生吗?佛日:善恶之事,自由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一《佛说阿难分别经》
17、丈夫将财产交给妻子管理,妻子应有家庭观念,妥善安排,而不是据为己有。
18、佛说:弟子侍奉老师,应该做好五件事:一要加倍尊重,二要心怀感恩,三要听从教诲,四要思念不厌,五要在人前赞叹称誉。
19、心若能无造作的安住,则无论是持咒.绕塔.禅修或行持任何善法,都能成就最殊胜的功德。
20、【善用时间】 能善用时间的人,必能掌握自己的努力的方向。
21、在为人处世中,善待他人能较好地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做成.做好各种事情,能较好地促使人们同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温暖和快乐。
1、若以诤止诤,至竞不能止;唯忍能止嗔,是法可尊贵。(《中阿含经》)
2、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3、人的个性,不要像山上刚炸碎的石头,每个角度都锐利而刺人,要如海滩小圆石的光滑,让人摸了很舒服。
4、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善见毗婆沙律》卷一
5、起得过早的人往往摸黑,起得很迟的人看不到日出,晨曦总是属于那些适时起床的人。因此,先觉者总是先死,后觉者也一定失去先机,只有那些适时觉悟的人才占尽便宜。
6、夫一体三宝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觉照即佛宝,心体本自性离为法宝,心体无二即僧宝。(五代)延寿《宗镜录》卷六十二
7、人生本应互助,以大爱付出,能感恩接受,都是力量。
8、【佛心禅语】 一个人拥有比较健全的意识是成功的关键。习惯于听吩咐才能做事,不懂得主动自发,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你就永远抓不住新机会。
9、【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见多识广就不会失去辨别能力,视听灵敏就不会被迷惑。
10、欣赏他人,才能成就自己。事物本身没有快乐与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关键是看我们抱着怎样的心态.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
11、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
12、寂灭者召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入楞伽经》卷一
13、应勤修守护正法,谓种种妙法为人诽谤,以理摧伏,显胜义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14、最终,倾城舞,舞落了一生的思量,舞尽了一世的繁华。可,看舞的人已经不复醒了,另辟的禅房,成为了这一生的救赎,也成为了这一生的画地为牢。
15、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
16、有福报的人赚钱很轻松,是计“秒”赚钱;欠缺福报的人,一辈子劳劳碌碌仍一事难成!慈济是一方大福田,能让大家播种福因,并在今生.来生收获福的果实。
17、心导世间。(古印度)尊者众贤《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卷七
18、自见断十恶道,念十善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自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一心。《中阿含经》卷四,《波罗牢经》
19、佛说:犯下罪行而知道错了,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罪业将消解,后来必定得道。
20、夫不知万法唯心,泛求诸事事物物,安得不罔;不知心具万法,独取一昭昭灵灵,安得不殆。(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圣学说
21、愚者犹如半瓶水,智者犹如满池水。《经集》第三品,第十一章《那罗迦经》
1、【知识与智能】 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能。
2、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观天品
3、出入来去坐卧行住一心不乱。《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七
4、【佛心禅语】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 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5、人之无闻,老如特牛,但长肌肥,无有智慧,生死无聊,往来艰难。《法句譬喻经》卷三
6、【佛心禅语】 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证严法师
7、七老八十,身体老迈,不堪驱使,只念一句佛,说得过去。年纪尚轻,以一句佛为幌子,打着念佛的旗号偷懒,说不过去。
8、【东西与良心】 失去了东西,人们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9、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大集念佛三昧经》卷七
10、乐者必受苦,苦者苦转胜。《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七
11、【佛心禅语】 心境清凉,忙碌便是欢喜,人心安定,环境即太平,便见世外桃源,工作中的忙碌便为欢喜。
12、觉后为“空”,而未觉之时,则是一种世事无常,被这莫测的人生捉弄的感觉。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像《佛说无常经》中所言:“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13、【佛心禅语】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达摩大师血脉论》
14、【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拥有,有“拥有”的烦恼;无,有“无”的解脱。
15、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着相.无受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