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2、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4、节用爱民 降志辱身 见义勇为 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 简在帝心 祸起萧墙 惠而不费
5、<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6、无所不至
7、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8、【过犹不及】
9、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0、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11、栖栖遑遑
12、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3、无适无莫
14、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7、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8、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早已失传的六博,中国古代的棋艺。“弈”:围棋。“已”:闲着无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
19、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20、生荣死衰 生荣死哀 升堂入室 慎终追远 舍己为人 杀身成仁 色仁行违 色厉内荏
21、[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22、行不由径 兴灭继绝 兴观群怨 小德出入 小大由之 贤贤易色 先难后获 下愚不移
23、无所用心
25、<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7、<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8、<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9、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30、知过能改 择善而从 造次颠沛 允执其中 悦近来远 怨天尤人 欲罢不能 玉毁椟中
1、“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遑遑”:匆忙奔波的样子。形容忙忙碌碌,奔波不安。语出《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其人不详,他直呼孔子之名,可见是个世外高人。“佞”:善辨之人。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呀!你为什么如此忙忙碌碌呢?不就是为了显弄你的善辩之才吗?”孔子说:“我何敢显弄自己的口才,(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实在是我‘固执’的毛病啊!”唐玄宗在“经鲁祭孔子而叹之”的诗中,有“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的佳句,便是由此而来。班固在《答宾戏》中说:“圣哲之治,栖栖遑遑。”
2、举直措枉 举枉措直 居下讪上 敬而远之 精益求精 浸润之谮 近悦远来 尽美尽善
3、“朱”:红色,古时的正色,代表正统。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比喻邪恶胜过正义,或异端冒充真理。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春秋时期,诸侯们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统的朱色,郑国靡靡之音(孔子曾说“郑声淫”)的流行取代了高雅音乐,伶牙俐齿之人也时兴起来。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光彩,厌恶郑国的淫声扰乱了高雅音乐,厌恶伶牙俐齿之人拨弄是非,倾覆败亡其国家。”
4、下学上达 五谷不分 无所用心 无所不至 无可非议 无动于中 闻一知十 闻一知二
5、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7、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8、[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9、诲人不倦 患得患失 和颜悦色 好色之徒 过犹不及 龟玉毁椟 观过知仁 怪力乱神
10、专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亲劳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从而使天下得以治理。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是有区别的。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南面”:指天子之位。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得以治理的,应该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谦恭而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历史记载,舜是非常善于识人用人的古代圣王,禹和皋陶等都是他任用的著名贤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舜有贤臣22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正因为如此,舜才能“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人们也把儒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称之为“垂拱而治”。
11、言不及义 言必有中 循循善诱 血气方刚 学而不厌 朽木粪土 朽木粪墙 朽木不雕
12、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3、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5、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适”:可以。“莫”:不可。意为无可无不可。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说这样就可以,也没有说那样就不可以,一切要以符合不符合道义为标准。”
18、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9、三思而行 三十而立 三纲五常 任重道远 犬马之养 求仁得仁 轻裘肥马 杞宋无征
20、衣马轻肥 一隅三反 一以贯之 一日三省 一仍旧贯 仰之弥高 洋洋盈耳 言而有信
21、[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22、<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3、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4、【既往不咎】
25、“至”:到。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多用于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什么坏事都敢干。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鄙夫”:没有真才实学,见识短浅的人。孔子说:“一个鄙夫,难道能与他一起事奉君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假若只是忧虑失去职位,那他就会什么坏事都敢干呀!”
26、[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27、无可无不可
28、【成人之美】
29、【无所用心】
30、无为而治
1、语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把自己和上述7位隐士作对比,他说:“我则与他们不同,没有一定可以的,也没有一定不可以的。”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并非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圆滑世故,而是指自己在对待“出世”和“入世”、进退和去留的问题上,没有成见,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人对“无可无不可”的运用,有时也指对事情没有一定的主见,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2、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片言折狱 披发左衽 匏瓜空悬 涅而不缁 念念不忘 能近取譬 讷言敏行 鸣鼓而攻
4、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5、[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6、听到一点就能推知许多。形容聪明过人,善于推理。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愈”:胜过、强。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更强些?”子贡回答:“赐(子贡自称)呀,怎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呢,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7、名正言顺 苗而不秀 门墙桃李 陋巷箪瓢 六尺之孤 临危致命 临危授命 临事而惧
8、了如指掌 乐在其中 乐以忘忧 乐而不淫 克己复礼 侃侃而言 侃侃谔谔 开柙出虎
9、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0、先难后获
11、隐居求志 饮水曲肱 因材施教 以紫乱朱 以直报怨 以文会友 以身作则 以德报怨
12、<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13、愚不可及 有勇知方 有头有尾 有始有终 有教无类 用行舍藏 用舍行藏 勇者不惧
14、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5、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6、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7、闻一知十
18、“难”:指劳苦。先经过劳苦而后有收获。意为不能坐享其成。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察言观色】
20、文质彬彬 文武之道 驷不及舌 顺理成章 述而不作 逝者如斯 适可而止 诗礼之训
21、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2、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3、恶紫夺朱
24、[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25、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6、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7、【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