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句子网 > 经典句子

寒食古诗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选52句)

寒食古诗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1

1、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2、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3、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6、不管是新坟还是旧坟,都是一片哭泣的景象,活着的人能禁得住多少这种悲伤呢。乌鸦的声音还在耳畔,风吹起梨花飘扬,它们似乎也在忧愁。

7、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8、意思:暮春时节,长安城里到处都是飞舞的柳絮、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的宫人们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诗歌:《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9、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10、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11、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12、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13、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14、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15、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16、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17、春城1无处不飞花,寒食2东风御柳斜。

18、泣路同杨子,烧山忆介推。

1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0、困立攀花久,慵行上马迟。

21、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2、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23、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24、桑落酒寒杯懒举。总被多情,做得无情绪。春过二分能几许。银台新火重帘暮。

25、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明处写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暗地里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26、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27、诗人落笔流畅,语言清丽,以闲适笔墨描写美丽的春景和雍容闲雅的皇城生活。全诗含意深刻,不加讥刺,而已甚于讥刺,可谓讽喻、兴怨诗中的一首妙作。刘方平,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河南洛阳人。根据《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推断,刘方平当系匈奴族,是刘氏后裔罗辰之十一世孙。天宝年间,刘方平应举而不第,后欲从军又未成,终生不仕,隐居在颍水、汝河一带。刘方平善诗,其绝句尤工,诗风清新自然,妙句尤多,作品以咏物描景居多,富含乡情、闺思,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28、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29、寒食时,到处都是祭祀的人。

寒食古诗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

1、在农历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古人从这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故称寒食。典出晋.陆翗《邺中记》:传说春秋时晋国介之推隐居山里,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做官。介之推抱树避火,终被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在每年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不举火,只吃冷食。后沿袭成例,演变为“寒食”节。唐.韩翊《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故园兄弟别来久,应到清明犹望归。

3、(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4、春愁远。春梦乱。凤钗一股轻尘满。江烟白,江波碧,柳户清明,燕帘寒食。忆忆忆。

5、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6、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

7、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8、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

9、寒食节时,诗人们在诗词中,抒发节日的感慨。哪一首最能打动你呢?

10、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11、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

12、寒食节是汉族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把介子推葬在了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烟火,吃寒食来寄托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13、若为将此意,前字与僧期。

14、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15、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16、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17、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18、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19、寒食时,正值春天,天朗气清,是春游的好时节。王维在诗中,描述了盛唐时少男少女春游的盛况。赏花、荡秋千、蹴踘……好不热烈。

20、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21、驱车西近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

22、《清明》(唐·杜牧)

23、寒食古诗是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